一般養在室內且食桑葉的蠶,謂之家蠶或桑蠶;養在野外,食用樟樹葉或柞樹葉者,謂之樟蠶或柞蠶。蠶絲是蠶寶寶(家蠶和野蠶,silkworm) 所吐的絲,屬於天然的動物蛋白質纖維(protein fibre),也是天然纖維中唯一的長纖維,一個蠶繭(silkworm cocoon)通常可以繅出800到1200公尺長的蠶絲。目前也可應用基因工程,將蜘蛛絲的基因注入蠶卵中,則蠶絲即有蜘蛛絲的部分成分和性能。
蠶絲富有珍珠般的特殊光澤,它的光澤來自於像三稜鏡般的纖維結構,這能讓布料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光線。柔軟、懸垂性佳、手感涼爽、質感特殊。蠶絲布料摩擦時會有獨特的「絲鳴(scroop)」現象。另外,蠶絲不會熔融而燙傷皮膚。雖然蠶絲拉伸強度(tenacity)好,但對高溫還是容易產生劣化現象,整燙時如果用熨斗熱壓會變黃,所以建議用蒸氣整燙。但因為怕鹼、不耐鹽水浸蝕,所以不宜用含氯漂白劑或洗滌劑處理。
一般蠶絲織物的買賣,不但要算面積,而且要計重量。由於蠶繭於熱液中繅絲或練漂時,會使蠶絲上的絲膠減失,故可能於隨後的織物整理時, 予以加重整理(weighting,使織物吸附如氯化錫的金屬鹽類,以彌補脫膠的重量)。唯蠶絲如經過加重整理,其拉伸強度會減弱,對光線和汗水亦較敏感。
中國的蠶絲技術始於嫘祖「養蠶取絲」,而且還壟斷了全球絲綢貿易一段非常久的時間,歐洲羅馬時代,絲綢甚至與黃金同價,歐亞大陸之間的貿易路線還被稱為絲綢之路(silk road,絲路)。
中國古三代(夏商周)時期,蠶絲織物謂之「帛」(而麻織物則名為「布」);至漢代多名為「繒」, 到唐代多稱之「絹」,至今我們常聽到的「綾羅綢緞」,指的就是絲綢裡的四種主要梭織物:
- 綾:斜紋梭織組織(twill weave),疏鬆輕薄,多用於錦盒包裝,書畫裝裱。
- 羅:含有羅網之意,是以絞合直向經紗的方式,使布透空露孔,為夏裝的上等衣料。
- 綢:平紋梭織組織(plain weave),是最常見的絲綢織品,面料平滑細膩,用途廣泛。
- 緞:緞紋梭織組織(satin weave),正面光滑,色彩極為華麗,反面無光,屬於高級絲綢面料,適用於高級禮服。
另外中國在唐宋時代,流行以蠶絲織成書畫或裱布的緙(音與刻同)絲工藝品,頗具藝術收藏價值;該工藝係以平紋梭織為基礎,用較細、素(單) 色的生絲為經紗,用較粗且多色(可多達6000色, 每色緯紗均分別置於小梭子內)的熟絲(經脫膠處理) 為緯紗,按繪描於經紗平面上的圖案,分別以色緯手工織成有如雕鏤的織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