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於宋元兩代以後,才分別由海南及西北引進棉花到長江和黃河流域(中原地區);故漢字的「棉」(用於植物者),在宋代以後才出現,並與原有的「綿」字(宋代以後則專用於動物者如:海綿、綿羊、絲綿)有所區隔。
棉花並不是棉的花朵,而是棉植物(一年生的草本灌木)的花朵凋謝成果,果實成熟崩裂後,內含許多長有纖毛的種籽,若將棉籽(cotton seed)上的纖維剝取即可得棉纖維。所以,俗稱為棉花的棉纖維屬於種子纖維(seed fibre)。棉纖維也不一定全都是白色的;現在有許多棉農應用基因科技,種植帶有棕色、淺綠色的棉花,訴求不需染色而環保。
棉纖維適宜生長在濕熱的砂土地帶﹐並需要充分的日照。雖然氣候變化會影響棉花的產量,但這幾年全球棉花產量都維持在2500萬噸左右,用量非常大。主要產地有中國大陸、美國、埃及、印度和巴基斯坦等。
棉纖維因為是親水性的纖維(hydrophilicfibre),同時主要的化學成分是纖維素(碳水化合物),吸水性佳、不易產生靜電(static electricity),也很容易被染成各種顏色,或織成各式各樣的紡織品。容易縐和易縮水是它的缺點,但利用定型和防縮處理技術,就能加以改善。另外,棉纖維日晒過久也容易變黃、容易燃燒、也容易發霉或被蟲蛀。
棉纖維因先天的限制,平均長度約在1~6公分之間,分類上屬於短纖維(staple),纖維越細長越有經濟價值,因為較長的棉纖維(又名長絨棉)可以織出手感非常細緻的織物。
純棉(pure cotton)的布料透氣性、吸濕性都好,同時也頗保溫和柔軟,很適合做為襪子、內衣褲、床單、被套、襯衫和休閒服的素材。
棉紡織品耐碱性強,若以苛性鈉(NaOH)溶液妥適處理,則可使其具有蠶絲般的光澤,謂之「絲光棉」(mercerized cotton);另外棉紡織品如經液氨(NH4OH)處理,也可得到類似絲光但更均染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