彈性纖維 (elastomeric fibre)
早期需要有彈性的產品,大多只能使用天然橡膠來做為材料,但天然橡膠在紡織上的使用限制多,所以有科學家開始動起以化學合成方式仿製天然橡膠的念頭,沒想到不但成功地研發出彈性纖維,還讓紡織品起了陣陣旋風,產品更加多變化。
根據美國紡織纖維產品檢驗條例 (textile fiber products identification act)規定,構成纖維的聚合體長鏈中至少含有8 5 % 以上的聚氨基甲酸乙酯(polyurethane, PU),才能稱為彈性纖維(spandex),在中國大陸多稱之為氨綸。彈性纖維就跟橡皮筋一樣,具有高拉伸變形性(tensiledeformation)、高拉伸度(elongation,可達500%以上)、回彈性(elastic recovery)強、重量輕的特性,當外力釋放時可以很快恢復至原來長度。
1962年開始商業化生產的彈性纖維,一直使用在束腹之類的緊身衣及鬆緊帶上,產品遲遲無法延伸開來的主因是不容易染色。後來科學家們想出了包覆技術,將其他容易染色的紗線包覆在彈性纖維外,形成包芯紗(core-spun yarn)。此舉讓彈性纖維不但多了色彩,應用也多元化了起來。發展至今,彈性纖維已經由原先的「束縛」變成「舒適及流行」的代言者,許多流行服飾、運動服、產業用材料都少不了彈性纖維(常見商標名為Lycra®)。
玻璃纖維 (glass fibre)
熔融的玻璃,可以壓成片狀玻璃,當然也可以抽成細長的纖維。玻璃纖維的成份與普通玻璃片類似,都是二氧化矽(SiO2,大陸名為二氧化硅)為主。如果將氧化鋁、氧化鎂及石灰石(limestone)一起放在高溫爐子裡混合熔化,就能製得玻璃熔液。如果將熔融的玻璃液通過一個個的小孔,則會抽拉出細絲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「玻璃纖維」或「玻璃絲」。
一般來說,玻璃纖維的成品有紗、布、帶、紗束、切股和氈(chopped strand mat,切股玻璃纖維氈及表面氈)等形式,應用在各種產品裡。像是能夠傳送訊號資料的光學纖維(光纖,optical fibre), 汽艇、高速火車、汽車的外殼,體育館的布膜屋頂(membrane structure),都是比較熟知的產品。其實,較短的玻璃纖維可以編成厚墊,做為絕綠體、過濾材料與隔熱、吸音、減震、防腐及防潮材料等。較長的玻璃纖維可以用來當作強化玻璃塑膠(glass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s),擔任補強材料的角色,這種複合材料能防水,也很容易用模子定型以及上色。
玻璃纖維織成的布,可作成銅箔基板(copper clad laminate)和印刷電路板(printed circuit board)。切斷後的纖維股段結合而成之氈狀物,則適用於強調透明性的手工製品上。